電泳儀研發(fā)背景
1937年,瑞典生化學家Tiselius集前人百余年探索電泳現(xiàn)象之大成,發(fā)明了Tiselius電泳儀,在此基礎上建立了研究蛋白質的自由界面電泳方法,利用該法**證明人血清是由白蛋白(A)、α、β、γ球蛋白組成,并因此于1948年獲得阿果獎。隨后電泳技術的發(fā)展突飛猛進,1949年,RicketlsMarrack等人證明人血清蛋白質經(jīng)電泳分離可依次分為白蛋白,α1、α2、β、γ球蛋白五個組分,1957年Reiner對人血清五個組分蛋白進行了定量分析。
但自由界面電泳電泳儀沒有固定支持介質,擴散和對流作用較強,影響分離效果,于是在50年代相繼出現(xiàn)了固相支持介質電泳。*初的支持介質是濾紙和醋酸纖維素膜,目前這些介質在實驗室已經(jīng)應用較少。在很長一段時間里,小分子物質如氨基酸、多肽、糖等通常用濾紙、纖維素或硅膠薄層平板作為介質進行電泳分離、分析,但目前一般使用靈敏度更高的技術如高效液相色譜法(HPLC)等來進行分析。而對于復雜的生物大分子,以濾紙、硅膠或醋酸纖維素膜等作為支持介質進行電泳,其分離效果并不理想。于是1959年,Raymond和Weintraub,Davis和Ornstein先后利用人工合成凝膠作支持介質建立了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,從而大大提高了電泳的分辨率和分離效果,增強了電泳技術的發(fā)展、滲透及與其他技術結合配套的能力。致使各式各樣的電泳技術和電泳儀電泳材料如雨后春筍、競相爭榮,成為當代實驗科學技術中品種繁多、應用廣泛、基礎與**技術皆備的大技術。
尊敬的客戶:
本公司還有脫色搖床、漩渦混合器、電泳槽產(chǎn)品,您可以通過網(wǎng)頁撥打本公司的服務專線了解更多產(chǎn)品的詳細信息,至善至美的服務是我們的追求,歡迎新老客戶放心選購自己心儀產(chǎn)品,我們將竭誠為您服務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