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為科技編輯,尤其是化學化工類的圖書編輯,經(jīng)常會遇到“氨”、“銨”、“胺”這三個字混用和錯用的情況。一些作者甚至編輯有時也不知該如何區(qū)分。特在此舉例說明并分析。
(1)氨,讀作ān,是氨氣的簡稱,在自然界可獨立存在,是氮和氫組成的化合物,化學式為NH3。氨是無色氣體,有刺激性臭味,易溶于水;可以用作制冷劑,也是生產(chǎn)硝酸和氮肥的主要原料。在早些時候,將氨氣按一定比例溶于水,常作灌溉施肥用。組成的詞語有:氨氣、氨水、氨基、氨基酸。氨氣、氨水、氨基酸的用法較為一致,一般不會用錯。氨基,是氨分子失去一個氫原子而形成的一價原子團(—NH2),應用較廣。如:無機化合物中的氨化物,有機化合物中的胺、氨基酸等分子中都含有氨基。常用的還有亞氨基(—NH—)。
(2)銨,讀作ǎn,是銨根的簡稱(即銨離子),在自然界不可獨立存在。其化學式為NH+4,是從氨衍生出來的攜帶正電荷的原子團。銨相當于正一價金屬陽離子,凡是含NH+4的鹽叫銨鹽。常遇到的詞組有:氫氧化銨、碳酸氫銨、***、硫酸銨、氯化銨等,一般也不易用錯。
(3)胺,讀作àn,是氨分子中部分或者全部的氫原子被烴基取代而生成的有機化合物,在自然界獨立存在。常遇到的詞語有:伯胺、仲胺、叔胺。氨分子**有三個氫原子,有一個被烴基取代,稱之為伯胺;有兩個氫原子被相同或不相同的烴基取代,稱之為仲胺;有三個氫原子被相同或不相同的烴基取代,稱之為叔胺。它們的通式為:RNH2——伯胺、RNR′——仲胺、RNR′R″——叔胺。這是按照中國古漢語中“伯仲叔”排序的方法確定的稱謂。有讀者會問,伯仲叔季,有沒有“季胺”呢?回答是:沒有季胺,因為氨分子中總共只有三個氫原子能被烴基取代,所以不可能生成季胺;但有季銨鹽。如果銨離子中的四個氫原子都被烴基取代,則生成的化合物就是季銨鹽,其通式是R4NX。此時它已表現(xiàn)出銨根的化學性質(zhì),而不再像有機物伯胺、仲胺等。故我國化學家確定統(tǒng)一用“銨”字,這也是好多讀者、編輯不解或常用錯的地方,應多加留意。
*容易被編輯和作者用錯的地方是胺類的衍生物。胺類廣泛存在于生物界,具有極重要的生理作用。蛋白質(zhì)、核酸、許多**、***和生物堿,是胺的復雜衍生物,都含有胺的官能團——氨基。切記,這里“氨基”用的是“氨”而不是“胺”。不要再想當然地認為是由胺衍生出來的,就要用“胺”字了。這和我們漢語的傳統(tǒng)思維有所差異,也是*常用錯的。類似的例子有:×××氨基、×××酰氨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