測量工具
馬遷在《中記》中寫到大禹治水時有這樣一段話:“(禹)陸行乘車,水行乘舟,泥行乘橇。山行乘攆,左準繩,右規(guī)矩,載四行,以開九州,通九道”。在這里,司馬遷給我們展現(xiàn)了禹帶領測量隊治水的生動畫卷。你看,禹帶著測量人員,肩扛測量儀器,準、繩、規(guī)、矩樣樣具備。他們有時在陸地坐車行進,有時在水上乘船破浪,有時在泥濘的沼澤地里坐著木橇,有時穿著帶鐵釘?shù)男巧?。由此可見?ldquo;準、規(guī)、矩”是古代使用的測量工具。
“準”是古代用的水準器。這在《漢書》上就有記載。“繩”是一種測量距離、引畫直線和定平用的工具,是*早的長度度量和定平工具之一。禹治水時,“左準繩”就是用“準”和“繩”來測量地勢的高低,比較地勢之間高低的差別。“規(guī)”是校正圓形的用具。“矩”是古代畫方形的用具,也就是曲尺。古人總結了“矩”的多種測繪功能,既可以定水平、測高、測深、測遠,還可以畫圓畫方。一個結構簡單的“矩”,由于使用時安放的位置不同,便能測定物體的高低遠近及大小,它的廣泛用途,體現(xiàn)了古代中國人民的無窮智慧。
然而,“準、繩、規(guī)、矩”還不是*早的測量工具。1952年,人們在陜西省西安市半坡村發(fā)現(xiàn)了一處距今約六七千年的氏族村落遺址。在這個遺址中,有完整的住宅區(qū),其中有四十六座圓形的或方形的房子,門都是朝南開的。由此可以斷定,氏旅人是能準確地辨別方向的。他們用什么辦法來辨認方向呢?據(jù)推測,他們是觀察太陽、星星來辨別方向的。
一般的物體,如樹木、房屋等,在太陽光的照耀下,都會投射出影子來,人們在生產(chǎn)和生活實踐中常常觀察這些影子,慢慢地,人們發(fā)現(xiàn)這些影子不僅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著,而且還發(fā)現(xiàn)這些影子的變化是有規(guī)律的。“立竿見影”便是我國古老的測量工作。古人們用“立竿見影”來確立方向,測定時刻,或者測定節(jié)氣乃至回歸年的長度等等。由此可以說,中國*古老、*簡單的測量工具是“表”,也就是普通的竹竿、木竿或者石柱等物。人們從遠古研究“竿影”不知有多少千萬年了。經(jīng)過長期的生產(chǎn)實踐,人們通過“竿影”的丈量和推導,創(chuàng)造出一套“測量高遠術”來,“立竿見影”成了漢語中的一句成語。